来源:中国东坡文化网 作者:贾鲁峰 发布时间 2025-06-27
各位艺术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来自山东钢铁集团,是一个与钢铁打交道的基层工作者,首先,请允许我以一名钢城居民、当地主人的身份对各位的光临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
作为一名普通大众文艺爱好者,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个略显沉重,却又充满希望的话题:工业题材文艺作品的“贫瘠”与“复兴”。 我交流的题目是《熔炉与荒原:呼唤工业题材的文艺复兴,以钢铁为例》。
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推进,变革、开放、包容与封闭、打压、孤立之博弈愈演愈烈,民族复兴、大国崛起,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生活为各类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充沛的源泉,火热的现实生活如同热气腾腾的熔炉,钢铁工业更是离不开高炉、转炉、电炉、焦炉、加热炉、轧机···这些生产工业粮食的“锅”。
“热”的背后是“冷”。环顾当下的文艺市场,我们不难发现,眼下国内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影视、文学、音乐、舞蹈等,表现乡村、都市爱情、军旅、谍战,乃至历史宫廷等方面作品挺多,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有但相对偏少,制造业比如钢铁行业就更少了。荧幕上充斥着你侬我侬的都市爱情,银幕上上演着家长里短的婆媳大战,书架上摆满了穿越时空的宫廷秘史。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业,我们国家崛起的基石——制造业,却在文艺作品中显得如此沉默,如此边缘。
第一部分:一个现象。
当银幕上充斥着穿越千年的宫闱秘史与都市霓虹下的快餐爱情时,一座座炼铁高炉正在吞吐烈焰,智能机械臂在车间里跳着精密芭蕾,工程师在实验室破解材料密码······这种工业生产现场与文艺创作图景的割裂,恰似当代文化生态中一道隐秘的裂痕——工业题材文艺作品的集体式微,让大国崛起的钢铁脊梁在艺术镜像中成为了沉默的巨人。
在文学奖项的长名单中,钢铁工人的故事常常被归类为"工业纪实"的冷门门类,文学创作中,工业题材作品在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殿堂级奖项中的占比不足3%,而描写乡村、都市情感的作品占比超过60%,这种失衡折射出创作群体对工业文明的认知盲区;音乐厅里,当《在希望的田野上》被反复吟唱时,《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旋律却成了博物馆里的老唱片。这种艺术表达的结构性失衡,恰似一座没有钢筋混凝土的摩天大楼——再绚丽的玻璃幕墙,终究支撑不起文明的重量。
钢铁与荧幕的温差。工业题材失语的冰冷数据:专业管理部门2023年备案电视剧数据显示,工业题材占比不足3%,与历史剧36%、都市情感剧42%形成刺眼对比。电影市场更显惨淡,总票房占比也极低。这种数据断层映射着创作群体的视角盲区:某省级作家协会调研显示,70%的创作者从未接触过现代工厂,80%以上的编剧坦言不了解现代智能制造场景的戏剧张力。
再看创作表现方面。当短视频平台里土木工程师用Bbox演绎打桩节奏、焊工姑娘用镜面焊缝作画这些鲜活素材获得百万点赞时,有的工业题材艺术创作却仍在重复下岗潮、矿难等老套陈旧的叙事模板。这种创作惰性导致的认知时差,使得文艺长廊里的工人形象长期困在"蓝布工装配饭盒"的刻板符号中,与新时代黑灯工厂、现代化车间操作室中通过计算机完成远程吊装、编写工业软件的"新工人"、全自动化一键式炼钢、生产全周期大数据流在屏幕上如瀑布般的的集控流程形成荒诞割裂。
第二部分:原因浅析
钢铁工业美学何以缺席新时代文艺熔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荒原”现象?这种巨大的反差,多次引发我从题材、创作到市场、教育方面的浅显的思考,以影视为例: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首先,题材认知的偏差。 工业题材,在很多人眼中,是冰冷的机器、枯燥的数据、重复的劳动,缺乏浪漫主义的色彩,难以吸引眼球。相比于俊男靓女的爱情故事,“傻大黑粗”的钢铁工人的生活似乎显得过于“硬核”,不够“柔软”。有编剧坦言:“写钢铁工人总担心观众觉得枯燥,不如写宫廷剧来得有戏剧冲突。”墨守成规的认知没有把关注视角从冰冷的机器转移到个性鲜明的人本身,没有通过普通工人不平凡的事迹彰显和诠释社会主流价值观,展现新时代工人阶级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担当。其次,创作的“高门槛”。 工业题材的创作,需要深入了解行业知识,需要体验工人的生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还有一些工序技术含量很高,但艺术创作难以高水平的呈现出技术的美,这对于很多习惯于“闭门造车”的文艺创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工业题材没有回归到艺术本质,往往变异成为报告文学、纪录片、档案片,创作的惰性没有在伟大时代制造业的熔炉中通过纯真的人性、工业园区与社区、内外贸、AI人工智能与普通劳动者、钢二代钢三代的新变化、技术创新与科学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前退休与人力资源优化等冲突表现出来,没有鲜活的吸引眼球的剧情。再次,培训的“不到位”。创作群体的知识结构缺陷也值得警惕。某985高校戏剧影视专业课程表显示,工业技术史、先进制造等课程完全缺席,而宫斗剧编剧技巧却独占48课时。这种教育失衡孵化的创作者,如何理解航母甲板钢?手撕钢?航天及核工业用钢? 若是澎湃的大工业情怀缺失,则很难创作出优秀的剧本,没有扣人心弦的剧情冲突,仅凭干瘪的表演技巧又难以演绎出鲜活的工业故事,哪观众就很难“买账”,收视率就低。这样就会形成第四个原因,市场的“低回报”。某影视公司CEO坦言:"比起需要三四个月工厂采风的工业剧,翻拍甜宠剧的投资回报率高出三四倍。"当《流浪地球》重工美学震撼世界时,有些影视圈仍在用五毛特效涂抹工业场景。这种功利主义创作观,使得文艺生产线与真实工业现场形成价值倒挂。资本是逐利的,当工业题材的文艺作品难以获得高票房、高点击率时,自然会被市场所抛弃。
工业叙事断裂的创作困境,资本市场的短视逻辑正在制造工业文化贫血症,我想说:钢铁工业的艺术齿轮生了锈。 然而,这种文艺荒原的现状,对新时代工业题材艺术创作提出了挑战。
第三部分 :未来可期
一、时代的呼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技术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新时代的中国,正以令世界惊奇的“中国速度”迅速崛起,实现民族复兴巨大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艰辛付出,他们的付出值得我们浓墨重彩书写,值得这个时代牢记。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作家应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她在《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的文章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伟大进程中,必将不断产生更多生动的故事、更多新时代的英雄,凝聚起更多崇高的精神,呈现更多斑斓的动人景观。身处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的中国作家是幸运的,更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文学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必须在场,作家在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不能失声。” 包括我们本次高端研讨会的声音,也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
二、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兴起。
时代发展引发题材变革,顶层设计为工业题材艺术创作营造良好氛围。显而易见,工业题材有其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由于工业发展始终与社会进步有紧密联系,从工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升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到个人命运的转变,这些都赋予工业题材作品创作极大的实践空间,从而又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创作的题材与类型。在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深刻变革中,工业制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派生出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的工作生活全面地融入社会各领域,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代表性群体,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全新的角色原型。随着近年来“制造业兴国”“中国制造”等概念的普及,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深入人心,我们看到和感受到各方对工业题材认知的提升,这是艺术创作的内生动力——即工业文化与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兴起,为艺术创作奠定坚实根基。
三、过硬的举措,为工业题材艺术创作提供破题路径。
沉基层、接地气。 建议实施钢铁艺人培育计划:组织作家在智能炼钢平台跟班作业,体验生活创作佳作,创作在车间的沉浸式写作,通过实地考察、技术解析、创作实践的三段式培育,系统性解决创作主体与工业现实的割裂问题,让文字浸透了淬火时的金属芬芳。让政策引擎加注文化燃料。苏州、青岛等地投入大手笔着力智造业基地,为赋能工业题材艺术创作,建议上升为国家战略,比如工信部可以设置"中国智造故事计划"并投入专项扶持基金,中宣部可在"新时代劳动者"影像工程设立专项赛道。手法创新。当90后工程师用算法生成的诗集《硅基情书》走红网络,证明工业美学自带刚柔并济的诗意基因。更令人振奋的是,虚拟制片技术可以让最大的钢铁集团宝武钢铁5G工厂直接作为科幻大片取景地,引入AI场景建模技术、工业元宇宙正在孵化前所未有的美学形态。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工业文艺创作肩负着特殊使命,有了政策与技术的结合,它不仅要铸造《铁水奔流》式的时代纪念碑,更要成为照见未来的棱镜——当我们在4K镜头里凝视高精度数控机床雕刻航天元件时,那飞溅的钢花何尝不是写给星辰的情诗?在算法编排的机械芭蕾中,谁说不能听见《命运交响曲》的现代回响?
四、优秀作品数量的增加。
一批优秀工业题材作品的出现让我们充满了期待。在网络文学领域,诞生了“工业党”小说,自成一派,不完全统计《工业霸主》《材料为王》《超级能源强国》等作品以其硬核的知识性和科技观影响了大批读者。在电影领域,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就是一部工业题材影片,塑造了崭新的工人阶级形象,近年来的《冲天飞豹》《东方大港》《逆境王牌》等作品也感动了众多影迷。电视剧方面:《越过山丘》《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逐梦蓝天》等作品的出现,使得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发挥了表达社会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思潮、塑造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崭新的大时代背景下,工业题材艺术创作凸显工业文化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践履艺术使命、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要求,一批高水平的作品涌现同时也为工业题材创作实践展现了多种可能,开启了工业文化、工匠精神在艺术创作上的新局面。
题材响应市场,笔墨当随时代。
这个创新驱动的伟大时代,流水线早已不是是生冷硬的坚冰牢笼,而是承载人类智慧的创造神殿。期待广大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放下对工业场域的陌生与畏惧,让笔锋蘸取冷却池里的智慧结晶,用镜头捕捉智能车间的光影魔术。当第一炉"文艺钢水"在文化熔炉中沸腾时,我们锻造的不仅是作品,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龙骨,期待更多伟大的作品回应这个伟大的时代。
谢谢大家!
编后语:钢铁与文明的复调叙事。工业时代的熔炉曾锻造出国家的筋骨,荒原则隐喻着后工业时代的沉寂与反思。钢铁题材的创作不应止步于怀旧,而需在“熔炉”与“荒原”的辩证中寻找新声——既需重现工人群体挥汗如雨的史诗感,更应直面技术迭代、生态转型中的精神困境。当下呼唤钢铁文学的复兴,并非简单复刻《钢与渣》式的热血叙事,而是以多元视角重构工业记忆:人工智能如何改写炼钢?锈带城市的个体命运如何与碳中和目标共振?钢铁的硬核美学,完全可嫁接科幻、生态文学甚至非虚构写作的张力。这一题材的“文艺复兴”,本质是让工业文明从背景板走向前台,在冷轧钢板的光泽里,照见人类坚韧与脆弱的双重镜像。就在本次高端研讨会后的6月18日,央视一套上映了工业题材电视连续剧、反映机械制造业的《淬火年代》,工业题材艺术创作,果然未来可期。
【作者简介】
贾鲁峰,男,1971年出生,山东烟台人,研究生学历,从最一线炼钢工人做起,长期从事国有大型企业管理工作,曾任车间、科室、分厂、公司部室、新旧动能转换工程指挥部负责人。响应国家产业援疆号召,2014—2020年在南疆喀什地区工作七年。现在山钢股份人力资源中心工作。业余时间喜爱文学,曾在省市级、国家级不同报刊、媒体发表各类作品300余篇。
【编辑:苏嘉文】
东坡风公众号
品读苏文化公众号
世界苏姓文化荟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