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东坡文化网热线:
13371278989
此处广告位
苏东坡文化网

我的父亲与母亲

来源:中国东坡文化网     作者:苏建东    发布时间:2025-06-29


我的父亲于二OO二年一月十五日傍晚,突然病逝。事发因感冒去村医那里打了一针后一小时就走了。

父亲的一生是个普通又平凡的人。七十六岁逝世时,家里仅存二元五毛钱。母亲和我弟兄二人也不知怎么办。那夜久不下雨的西洞庭山下了大雨,老天也哀悼着我诚实木讷的父亲。村民们都一一来陪伴守灵。只是,我父亲在村庄最后的二个夜晚,父亲带着他的遗憾而去。我的单身成了他终生的心病直至走向生命的终点。我父亲不知道我的情感经历。

那时我四十岁下岗后在苏州辛庄新村摆着地摊。那段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母亲不会农活,她是一个大家闺秀,身世颇为显赫。弟弟也干不了农活,孩时成长的经历是我永远的痛。

父亲没有文化,有我二成的知识,他就彻底改了自己命运。父亲是六十年代被精简下乡,那时还是解放初期。区委书记对于我父亲讲:“水根,你跟我几年了,去煤矿当了个工人吧”!后来全民大炼钢铁又去胥钢厂。

父亲带着我母亲回到他熟悉又是陌生的故土,对于干农活已经非常陌生。在生产队里当起了个猪倌。工分是八分半,我母亲的工分也只有四分半。我母亲能拿四分半工分的一天已经是高拿了。邻村有个像母亲一城里人身份女子一天只拿二分工分。那个时候还没有“知识上山下乡”运动。我母亲或许是个先知者。也体验出我母亲对我父亲的爱。

那时像我父亲与母亲这个年龄段男工分十分女的7分工,同样工作一天工的父母少了四分工。父亲心有不满的情绪时常压在他心里。父亲有一个叫十三点的绰号,因为爱骂街,总觉得农村的日子没有城市里天天能吃饱肚子。

回到家的父亲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父亲三十五岁后回到了他这辈子根没想会再回到他的故土。父亲一个人十六岁后一直在外当学徒工,解放后在西山区政府当差。对于,村里人叫我父亲十三点:我赞成又认同我父亲这个绰号。不是吗?人有七情六欲,缺一不可,人的七情加六欲不是等于十三吗?父亲一生的伟大,是在困难的日子里支撑了个家养大了我与弟弟。如今,我也老唉,想起父亲的一生,使我自卑了起来。朴实坚毅的父亲他走后在我心里如一座山,我一直行走在父亲的山路里。

           【编辑:苏嘉文】